闪电网络+Nostr:比特币生态的去中心化社交支付新模式

比特币闪电网络与Nostr:去中心化社交支付的新范式

比特币生态在2023年上半年迎来了多项创新,包括BRC20、Ordinals NFT和比特币Layer2等。这些发展使得比特币生态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比特币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内部曾多次出现意识形态分歧。然而,在这些争议中,一个巨大的机会逐渐显现:闪电网络与Nostr结合的去中心化社交支付模式。

闪电网络的起源:扩容之争

比特币网络最初设计的区块大小为1M,每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平均每秒处理约7笔交易。这一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大规模业务需求,尤其在交易活跃的牛市期间。因此,2015年比特币社区就开始讨论扩容方案。

在扩容技术路径选择上,比特币社区出现了两个主要阵营:

  1. 激进派:支持通过增加Layer1区块大小来提升交易容量。这一派别在478558区块高度时进行了硬分叉,创建了Bitcoin Cash。

  2. 保守派:主张通过Layer1技术升级结合Layer2扩容方案。以Bitcoin Core为代表的核心开发团队倾向于保持比特币的"非主权资产"属性,仅在Layer1进行谨慎的技术升级(如Segwit隔离见证),同时通过Layer2(如闪电网络)实现链下扩容。

2017年8月,比特币完成了隔离见证升级,理论上可实现4倍扩容。2018年3月,闪电网络上线,通过State Channel实现了链下快速支付。

经过一个完整周期,闪电网络已拥有1.8万个节点,7万多个通道,锁定超过5400个BTC。除此之外,还出现了Stacks Network、Rootstock、Liquid Network等多个比特币Layer2解决方案。

然而,闪电网络的支付功能更适合嵌入到其他应用中,特别是社交类应用,而非作为独立的dApp存在。

比特币闪电网络+Nostr:去中心化社交支付新范式

社交支付:Nostr与闪电网络的结合

Nostr是一个简洁的、非区块链基础的社交协议,旨在构建一个抗审查的全球社交网络。它通过Relay传输Notes和其他内容,不依赖于中心化服务器。用户可以自由创建公私钥,不受第三方服务器限制。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基于Nostr的社交网络Damus在功能上与Twitter相似,用户可以发帖、点赞、关注或取消关注他人、转发等。

使用Nostr时,用户需要运行一个客户端(可以是原生客户端或Web客户端)。发布内容时,用户需要编辑内容,使用密钥签名,然后将其发送到多个Relay。Relay负责将用户发布的内容广播出去。任何人都可以运行Relay,Relay只需接受并转发连接到该Relay的用户的帖子。

Nostr的设计理念与比特币网络相似。开发者开发各种客户端供用户选择,客户端用于签名和验证信息;Relay负责抓取、存储、传输信息;用户只需创建一对公私钥即可使用Nostr。这种设计确保了系统的健壮性和抗审查能力。

据统计,目前Nostr已有超过2300万个公钥,其中有个人简介的账号超过360万,有闪电网络地址的账户超过17万。系统中有1644个Relay,发生了超过1亿次事件。

对于Relay缺乏激励的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设置AI机器人作为Nostr的Relay,负责信息的抓取、存储和传输。同时,可以设置一个基于闪电网络的收费地址,新用户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BTC才能使用该Relay。AI Relay收集的BTC可用于覆盖运维成本。

Nostr和闪电网络的结合为社交应用与比特币的原生整合提供了一个范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社交应用与比特币(闪电网络)结合,去中心化社交的大规模采用可能会在与比特币闪电网络的结合中率先爆发。

比特币闪电网络+Nostr:去中心化社交支付新范式

总结

比特币作为一个去中心化支付系统,具有无准入门槛的金融包容性。结合闪电网络实现快速支付后,在去中心化社交支付甚至AI领域的应用中都具备独特优势。这种结合为未来的数字社交和金融生态提供了一个革新性的方向。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幸存者谬误vip
· 07-11 17:26
BTC本该如此
回复0
薛定谔的FOMOvip
· 07-11 09:05
新赛道新机会来了
回复0
反向指标先生vip
· 07-11 09:04
扩容真的很重要呀
回复0
无常亏损收藏家vip
· 07-11 09:00
牛市容量跟不上
回复0
airdrop_whisperervip
· 07-11 08:48
太卷了吧兄弟们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