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抢劫案引关注 虚拟货币财产属性获刑法认可

比特币抢劫案: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获刑法认可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逐渐为人所知。这些数字资产虽然表现为代码和数据,但由于其蕴含的价值、可转让性和独占性,实际上具备了财产的本质特征。尽管中国政府明令禁止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使用,也禁止炒作虚拟货币,但在司法实践中,虚拟货币作为"特定虚拟商品"或"数据型财产"已得到广泛认可。

在刑事司法领域,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诈骗、盗窃和计算机犯罪等类型。然而,直接采用暴力或威胁手段获取虚拟货币的抢劫案件并不多见。因此,2021年发生在江西宜春的一起比特币抢劫案((2022)赣 09 刑终 9 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案件因其特殊性、复杂性和争议性,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加密资产在刑事案件中的定性和量刑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场事先张扬的比特币抢劫案

案情概要:一场未遂的比特币抢劫计划

2021年5月,赖某因炒币亏损,得知一位彭老师持有至少5个比特币(当时每个约值25.5万元人民币),便萌生了抢劫的念头。他在网上发帖招募同伙,向某应邀加入。两人在宜春会面并入住酒店,制定了详细的抢劫计划。他们准备召集至少4人,以投资为由将目标引诱至偏僻地点,然后控制并索要比特币账户和密码。

为实施抢劫,赖某甚至准备了尼龙扎带,并继续联系其他潜在同伙。然而,在计划实施前,警方根据线索将两人抓获,犯罪未能付诸实施。

一审法院认定两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赖某三年、向某一年有期徒刑。两人不服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本案属抢劫预备阶段,未造成实际财产损失,也未对比特币价值作出合理认定,因此改判赖某一年六个月,向某九个月,显著减轻了刑期。

抢劫比特币构成抢劫罪的法律依据

本案的关键争议点在于: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抢劫罪。法院的生效判决给出了肯定答案。

虽然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串加密数据,但它具备交换性、可转让性及现实市场价值,符合"广义财物"的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三大特征。二审法院引用了2013年相关部门的通知,将比特币定性为"特定的虚拟商品",虽不具备货币地位,但属于应受法律保护的"数据型财产"。

法院认为,抢劫比特币与抢劫现金或手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都侵害了他人的财产利益。尽管本案中赖某等人未实际实施抢劫行为,但其行为已构成犯罪预备,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工具并制定了详细计划。

涉虚拟货币犯罪的量刑考量

在涉及虚拟货币的抢劫案件中,量刑的一个关键难点是如何确定"财产价值"。二审法院提出了以下几点考虑:

  1. 本案未进入实行阶段,没有实际获取财物。
  2. 比特币在国内无合法交易市场,价格认定缺乏明确标准。
  3. 抢劫罪定罪应以实际抢得数额为依据,预谋阶段难以准确界定价值。

法院指出,对于加密资产的价值认定应遵循"损失填平"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被害人的购买价格(优先考虑)
  • 案发时国外交易平台的即时价格
  • 销赃价格(如有)

同时,法院强调,虽然我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但并未禁止个人持有和转让。因此,被害人对虚拟资产的合法持有应当得到法律保护。

最终,二审法院没有以抢劫"数额巨大"加重处罚,而是综合考虑了抢劫预备阶段的危害性、手段和现实风险,对两名被告人作出了相对从轻的判决。

结语:加密资产法律保护的未来展望

本案的裁判不仅为涉虚拟货币抢劫案件提供了指导,也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已在中国刑法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虽然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不具有货币属性,但其财产价值已得到认可。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非法侵占这些资产,都将按照财产类犯罪处理。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未来,法律需要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市场估值标准以及数据与财产的界限,建立更加统一、稳定的司法裁判规则。同时,相关法律从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

可以预见,加密资产将逐步获得更多法律认可和保护,而任何侵犯其合法持有人权益的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一场事先张扬的比特币抢劫案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偏执之王vip
· 15小时前
洗钱最嗨皮了啊
回复0
OnlyOnMainnetvip
· 15小时前
打家劫舍连币也抢
回复0
Permabull Petevip
· 15小时前
啥都能抢 就离谱
回复0
SellTheBouncevip
· 15小时前
见惯了诈骗,暴力抢币是新花样,这市场真离谱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