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发展的规模极限:3000亿美元市值与5%收益率的瓶颈

加密货币世界的规模法则:DeFi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比特币的设计再次展现了其卓越性。与预期不同,DeepSeek R2并未在5月问世,而是在5月28日进行了R1的小版本更新。同样,某知名企业家的Grok 3.5也多次延期,甚至不如火箭发射项目的实际进展。

在巨额资本的推动下,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法则似乎比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更快地走完了自身周期。如果软硬件乃至人类寿命、城市和国家都存在规模效应的上限,那么区块链领域必然也有其发展规律。在某Layer 2解决方案进入发币阶段、以太坊重回Layer 1竞争的当下,我试图模仿规模法则,提出一个针对加密货币领域的版本。

以太坊的软规模上限与某公链的硬性限制

我们可以从全节点数据规模入手分析。全节点代表着公链的完整"备份"。仅仅拥有比特币、以太坊或其他加密货币并不等同于拥有相应的区块链。只有下载全节点数据并参与区块生成过程,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相应的账本,同时为网络增加一个去中心化节点。

某公链维持着1500个节点的规模,在去中心化和共识效率之间寻求平衡。与之对应的是400TB的全节点数据规模,在各大公链和Layer 2解决方案中位居前列。

相比之下,以太坊在控制数据量方面表现出色。自2015年7月30日创世区块诞生以来,以太坊全节点数据量仅有约13TB,远低于其竞争对手的400TB。而比特币643.2GB的数据量堪称艺术品级别的设计。

中本聪在初始设计中严格考虑了摩尔定律的增长曲线,将比特币的数据增长严格限定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这一点使得后来支持比特币大区块的观点难以成立,因为摩尔定律已经接近其边际效应的极限。

无论是CPU、GPU还是存储领域,硬件进步都呈现放缓趋势。英特尔14nm++工艺、英伟达新一代GPU系列的性能提升,以及存储技术的发展,都显示出增长的天花板。

简而言之,规模法则意味着公链底层硬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巨大突破。这不仅是短期技术限制,更可能是长期发展趋势。

面对这一挑战,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无论是效仿某科技巨头自建Layer 2解决方案,还是全面拥抱新型处理器架构,都不是为了追求"更极致的软硬件协同",而是巩固自身优势。

某高性能公链选择追求极致的交易速度。在现有技术改进之外,其超大规模的节点已经实际上排除了个人参与者。13TB的硬盘容量对普通用户来说尚可接受,但400TB已经远超个人能力范围。即便是600GB的比特币全节点数据,在当前存储技术水平下也勉强能够满足。

关键问题在于:区块链规模的下限和上限究竟在哪里?

加密规模法则:DeFi的硬顶在哪里?

代币经济体系的极限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未如预期与加密货币深度融合,但这并未阻碍某些相关项目币价的上涨。事实上,同时涉足区块链和AI领域已成为部分政治力量的共同策略。5G和元宇宙概念逐渐式微,而稳定币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简要讨论代币经济体系的各项极限指标:比特币在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情况下市值达到2万亿美元,以太坊为3000亿美元,某高性能公链为800亿美元。以以太坊为基准,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公链经济体系的极限在3000亿美元左右。

这并非表示比特币估值过高,也不意味着新兴公链无法超越这一数值。而是认为,某种公链的市场表现可能代表了当前的最优解。换言之,我们假设当前市场表现是最合理的存在。因此,直接选取该值比进行复杂计算更为有效。

从《规模》一书中,我们引入两个概念:

  1. "超线性规模缩放":系统规模扩大时,其产出或效益以更快速度增长。

  2. "亚线性规模缩放":系统规模扩大时,某些指标(如成本、资源消耗等)的增长速度低于线性比例。

以以太坊为例,其从1美元(2015年)增长到200美元(2017年)可视为超线性规模缩放,而从200美元增长到历史最高点(2021年)则属于典型的亚线性规模缩放。

一切都有其极限,否则生物、植物都将无限生长。但地球重力等因素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那么,DeFi是否已触及其极限?

DeFi的规模极限可以用以太坊来衡量,进一步考察其收益率。我们可以参考三个标准:某algorithmic stablecoin项目曾承诺的20%年化收益率,某去中心化稳定币的150%超额质押比例,以及当前某新兴稳定币项目90天移动平均年化收益率5.51%。

假设DeFi的收益捕获能力从1.5倍下降到5%,即使以20%计算,DeFi似乎也已接近其上限。值得注意的是,万亿规模的真实世界资产上链可能会降低DeFi平均收益率,而非提高,这符合亚线性规模缩放法则。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目前链上经济体系以代币经济为基准模式,其实际规模上限在3000亿美元左右,收益率约为5%。这并非单个代币的上限或下限,而是可交易的总体规模。

实际上,2万亿美元规模的比特币抛售是难以实现的,即便是美国国债市场也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交易冲击。

加密规模法则:DeFi的硬顶在哪里?

结语

纵观比特币以来的区块链发展历程,公链之间的差异化趋势并未消除。比特币与链上生态的联系日益减弱,而链上信誉系统、身份系统的失败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

无论是稳定币还是真实世界资产,都是链下资产以杠杆方式上链的表现。这意味着链下资产天然具有更高可信度。在当前链上规模法则下,我们可能已触及到规模法则或摩尔定律的上限。自DeFi Summer以来仅5年时间,自以太坊诞生以来不过10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也面临着增长瓶颈的挑战。

加密规模法则:DeFi的硬顶在哪里?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8
  • 分享
评论
0/400
ApeWithNoFearvip
· 07-11 02:43
主链也就那样吧 没啥新意
回复0
炒币老母亲vip
· 07-10 23:07
币圈还是熟悉的配方啊?
回复0
多签失败大师vip
· 07-10 23:07
又被币圈割了韭菜
回复0
LiquidatedAgainvip
· 07-10 23:05
谁懂啊 被强平四次的惨痛教训告诉我 牛市别太飘
回复0
MonkeySeeMonkeyDovip
· 07-10 23:04
币圈韭菜没跑了
回复0
Hodl熊本熊vip
· 07-10 23:01
熊熊算出来惹 L2 在 3k 亿市值会遇瓶颈喵
回复0
HashBanditvip
· 07-10 22:46
在我挖矿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梦想得更大……但这些L2扩展限制打击得比我2017年的电费账单还要厉害,老实说。
查看原文回复0
Hash_Banditvip
· 07-10 22:40
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挖矿……如今的难度周期感觉不一样,实话说。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