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 乐观看待加密 ETF 实物赎回申请:投资人持有 BTC 就能申购 ETF 了吗?

robot
摘要生成中

随着 SEC 对加密产品的态度正在出现转变,近期多家加密 ETF 发行商同步提交修正案,争取开放以「加密货币」本身进行比特币与以太坊现货 ETF 的申购与赎回。这不仅是技术与效率层面的升级,更可能是将 BTC 与 ETH 纳入传统金融架构的关键一步。

ETF 发行商提交实物赎回申请,SEC 态度乐观

21Shares、富达 (Fidelity)、富兰克林坦伯顿 (Franklin Templeton)、VanEck 与 WisdomTree 等多家加密 ETF 发行商,于昨日同时向美国证交会 (SEC) 提交修正申请,希望开放「实物申购与赎回机制 (in-kind)」。

NEW: More positive signs regarding Bitcoin & Ethereum ETFs obtaining the ability to do in-kind creation and redemption

5 different funds on CBOE filed amendments with the SEC. This indicates to me that there is positive movement and likely fine tuning happening with the SEC pic.twitter.com/Xw0Z7SbYwj

— James Seyffart (@JSeyff) July 22, 2025

此机制将让授权参与者 (Authorized Participants) 能够直接使用 BTC 或 ETH 申购或赎回 ETF,而非现行的现金交易方式。

这项机制早已应用在黄金 ETF 等商品型现货 ETP 上,有望替加密产业在金融产品方面带来制度上的同等地位。彭博 ETF 分析师 James Seyffart 透露, SEC 正对此进行微调与协商,释放明显的正面讯号。

彭博分析师 Seyffart:仅限机构参与,但意义重大

尽管这次的更动仅限于授权参与者,如做市商与华尔街大型机构,散户仍无法直接用手中的代币换取 ETF,但此举仍被视为一大进展,因为它让加密 ETF 的处理流程与传统 ETF 看齐,让产品更有效率且更具流动性。Seyffart 表示:

虽然市面上的加密 ETF 产品已经非常有效率,但 in-kind 机制能进一步降低磨耗成本,这是让加密 ETF 成熟化且制度化的必要过程。

此外,SEC 委员 Hester Peirce 也在 6 月底公开表示,实物赎回制度即将上路,这让市场更有信心相信这次的申请不只是形式,而是政策方向的重大转变讯号。

(加密老妈 Hester Peirce:比特币 ETF 实物赎回机制「已在审查程序中」)

信心转变:BTC、ETH 现货 ETF 月流入数十亿美元

市场资金与机构态度的变动也快速回应了这个趋势,SoSoValue 数据显示,美国 12 档比特币及以太坊现货 ETF 已维持连续四个月的净流入,尤其后者放眼 5 月中旬至今,周流入对比当时已成长 3 至 5 倍,这个月分别涌入了高达 55 亿美元和 41 亿美元资金。

以太坊现货 ETF 周流入表现亮眼

未来待申请 in-kind 制度开放后,有望开放让投资人以代币申购 ETF,对想要长期持有 BTC 或 ETH 的机构投资人而言,这提供了更合规且低摩耗的资产转换与托管方式,也使其与传统金融市场更加融合。

近期,摩根大通才刚透露正考虑提供以 BTC 与 ETH 作为抵押品的贷款服务,显示其在金融体系中日渐强化的正当与合规性。

(澳洲 Block Earner 推出首款比特币抵押房贷:以 BTC 计价,房价越来越便宜)

加密 ETF 第二阶段:持有 BTC 或 ETH 就能直接申购 ETF

虽然目前 in-kind 制度仅针对机构参与,但 James Seyffart 也补充:「我个人认为最终将会开放大众使用加密货币币进行申购与赎回,但那可能还需要时间,一步一步来。」

随着 SEC 态度转向乐观、市场需求日益增强,以及机构参与加速,可以预期未来加密货币 ETF 实物申购与赎回将不再只是概念,而是现实。

这篇文章 SEC 乐观看待加密 ETF 实物赎回申请:投资人持有 BTC 就能申购 ETF 了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BTC0.08%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