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BUIDL基金:鏈上金融新格局的開創者與先驅

區塊鏈上的新金融格局:深度解析貝萊德BUIDL基金

摘要

貝萊德美元機構數字流動性基金(BUIDL)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於2024年3月推出的首個區塊鏈代幣化基金。該基金與RWA代幣化平台Securitize合作,將傳統金融的穩定收益與區塊鏈技術的效率相結合,爲合格投資者提供創新的投資方式。

BUIDL本質上是一款受監管的貨幣市場基金,底層資產爲現金、美國國債和回購協議。其創新在於將基金份額代幣化爲區塊鏈上流通的BUIDL代幣,實現所有權記錄、轉移和收益分配的鏈上化。

基金運作依賴於一個融合TradFi與Crypto優勢的生態系統。貝萊德負責資產管理,Securitize提供代幣化和合規服務,BNY Mellon擔任資產托管方。這種結構確保了基金的合規性和穩健性。

投資流程體現了"許可制金融"理念。投資者須爲合格購買者並通過KYC/AML審核,其錢包地址被納入智能合約白名單。Circle推出的USDC即時贖回通道是關鍵創新,解決了傳統金融結算週期與加密世界即時流動性需求的矛盾。

BUIDL最初在以太坊上發行,隨後擴展至Solana、Avalanche等多鏈,通過Wormhole實現跨鏈互操作。其核心技術特徵是內置白名單轉帳控制機制。

該基金迅速成爲全球最大代幣化國債基金,資產規模快速增長。其成功主要由Ondo Finance、Ethena等加密原生協議將其用作儲備和抵押品驅動,體現了BUIDL滿足DeFi生態對合規、穩定、生息鏈上美元資產的需求。

BUIDL爲傳統金融資產上鏈提供了可復制的合規藍圖,開創了與開放式DeFi平行的"許可制DeFi"新賽道,對RWA代幣化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貝萊德BUIDL基金深度拆解:華爾街巨頭入場後,如何影響RWA格局?

1. 解構BUIDL:資產管理的新範式

1.1 基金使命:區塊鏈上的受監管貨幣市場基金

BUIDL是貝萊德在公共區塊鏈發行的首個代幣化基金,本質爲貨幣市場基金(MMF)。基金依據1933年《證券法》Rule 506(c)和1940年《投資公司法》Section 3(c)發行,僅面向合格購買者。

基金目標是"在保持流動性和本金穩定前提下,尋求當期收益"。這是傳統MMF的標準目標,BUIDL的創新在於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

1.2 投資策略:通過傳統工具獲取穩定收益

BUIDL將100%資產投資於現金、美國國債和回購協議組合。這些是低風險、高流動性的傳統金融工具,是機構級MMF的標準配置。基金旨在爲投資者提供低風險方式賺取美元收益,將安全資產以代幣形式帶給鏈上投資者。

1.3 BUIDL代幣:基金份額的數字化憑證

BUIDL代幣是基金份額的數字化體現,每個代幣代表一個基金份額。持有BUIDL代幣即擁有基金相應比例所有權。基金致力將每個代幣價值穩定在1.00美元,與傳統MMF每股1.00美元NAV目標一致。

基金實體爲英屬維爾京羣島註冊的有限公司,採用常見的離岸基金結構。

1.4 收益機制:每日計息,按月鏈上分配

BUIDL通過底層資產每日產生利息。累積的股息以新BUIDL代幣形式按月空投到投資者錢包。這種設計確保每個代幣票面價值保持1.00美元,使BUIDL成爲DeFi生態理想的抵押品和價值儲存工具。

貝萊德BUIDL基金深度拆解:華爾街巨頭入場後,如何影響RWA格局?

2. 戰略要務:貝萊德的鏈上金融願景

2.1 貝萊德與Securitize的共生夥伴關係

Securitize在BUIDL生態中扮演核心技術與服務中樞角色:

  • 負責代幣化、轉讓代理和股息分配
  • 子公司Securitize Markets作爲配售代理
  • 管理投資者準入和鏈上白名單

貝萊德對Securitize進行了戰略投資,並有高管加入Securitize董事會,體現雙方深度戰略聯盟。

2.2 生態系統:紐約梅隆銀行、托管方及基礎設施提供商

BUIDL生態系統融合了傳統金融與加密原生服務商:

  • 紐約梅隆銀行:鏈下資產托管和基金行政管理
  • 數字資產托管方:Anchorage Digital、BitGo、Copper、Fireblocks等
  • 審計師:普華永道

貝萊德(資產管理)、Securitize(技術與合規)和BNY Mellon(托管與行政)構成運作核心的"鐵三角"。

2.3 戰略先例:爲RWA代幣化設定標準

貝萊德入局爲RWA領域帶來巨大合法性和驗證效應。BUIDL的架構爲其他TradFi機構提供了清晰、合規的資產上鏈藍圖。

3. 投資者路徑:從申購到贖回

3.1 準入門檻:合格購買者與開戶流程

BUIDL面向"合格購買者",要求個人或家族辦公室擁有至少500萬美元可投資資產。最低投資額爲500萬美元。投資者須通過Securitize Markets進行嚴格KYC/AML審查,通過後錢包地址被添加到智能合約白名單。

3.2 申購(鑄造):將法幣轉換爲鏈上BUIDL代幣

申購流程:

  1. 投資者電匯美元至BNY Mellon
  2. 貝萊德購買底層資產
  3. Securitize收到確認後調用智能合約鑄造BUIDL代幣
  4. 代幣發送至投資者白名單錢包

3.3 白名單機制:許可制的點對點轉帳

BUIDL智能合約包含獲批投資者錢包地址白名單。任何向非白名單地址轉帳的嘗試都會被拒絕。這確保代幣僅由經KYC/AML審查的合格投資者持有。

白名單投資者之間可全天候進行P2P轉帳,提升了效率。

3.4 贖回(銷毀):Securitize與Circle USDC雙重路徑

BUIDL提供兩種贖回路徑:

  1. 傳統贖回(通過Securitize):

    • 投資者發起贖回請求
    • Securitize銷毀代幣
    • 貝萊德賣出底層資產
    • BNY Mellon電匯美元給投資者
    • 受傳統金融結算週期限制
  2. 即時贖回(通過Circle USDC智能合約):

    • 投資者將BUIDL發送至Circle合約
    • 合約即時返還等值USDC
    • Circle作爲流動性提供者,彌合了加密世界即時性與傳統金融結算延遲的鴻溝

USDC贖回通道是BUIDL獲得廣泛應用的關鍵功能,解決了傳統金融結算週期與DeFi即時可組合性需求的矛盾。

貝萊德BUIDL基金深度拆解:華爾街巨頭入場後,如何影響RWA格局?

4. 技術棧:連接TradFi與DeFi的橋梁

4.1 核心架構:以太坊上的許可制ERC-20智能合約

  • 首發網路:以太坊
  • 代幣標準:定制化ERC-20,內置白名單轉帳限制邏輯
  • 主要合約地址:
    • 代幣合約:0x7712c34205737192402172409a8f7ccef8aa2aec
    • BUIDL-I合約:0x6a9DA2D710BB9B700acde7Cb81F10F1fF8C89041
    • Circle贖回合約:0x31d3f59ad4aac0eee2247c65ebe8bf6e9e470a53
  • 可能採用代理模式部署,支持合約升級

4.2 多鏈擴張:原理與實施

BUIDL已擴展至Solana、Avalanche、Polygon、Arbitrum、Optimism和Aptos等多個主流區塊鏈。這一策略旨在爲投資者、DAO和加密公司提供更多選擇和便利性。

4.3 互操作性引擎:Wormhole的關鍵作用

BUIDL採用Wormhole作爲跨鏈互操作性解決方案,實現代幣在支持網路間的無縫轉移,確保BUIDL在所有網路中具有同等價值和可替代性。

4.4 流動性引擎:Circle BUIDL-to-USDC智能合約技術解析

Circle的贖回合約提供BUIDL到USDC的單向、1:1即時兌換。這是一個部署在以太坊上的專用智能合約(地址0x31d...a53)。用戶授權後調用redeem函數,合約執行BUIDL銷毀並轉出等量USDC。

貝萊德BUIDL基金深度拆解:華爾街巨頭入場後,如何影響RWA格局?

5. 市場催化劑:BUIDL對RWA生態系統的影響

5.1 從啓動到引領:BUIDL的資產增長軌跡

  • 2024年3月推出,首周吸引2.45億美元
  • 2024年7月,AUM接近5億美元
  • 2025年3月,突破10億美元
  • 2025年中期,接近29億美元
  • 佔據代幣化國債基金市場34%份額

5.2 新型抵押品:DeFi協議如何利用BUIDL

主要採用者:

  • Ondo Finance:將9500萬美元OUSG資產轉移至BUIDL
  • Ethena Labs:USDtb儲備大量配置BUIDL
  • Frax Finance:frxUSD穩定幣由BUIDL資產支持

5.3 競爭格局:BUIDL vs. 富蘭克林鄧普頓BENJI及其他

BUIDL迅速超越富蘭克林鄧普頓BENJI,成爲市場領導者。其成功歸因於多鏈策略和Circle USDC即時贖回通道等專爲DeFi協議設計的功能。

整個代幣化美國國債市場規模超44億美元,更廣泛RWA市場(不含穩定幣)增長至近80億美元,BUIDL是主要增長引擎。

貝萊德BUIDL基金深度拆解:華爾街巨頭入場後,如何影響RWA格局?

6. 戰略分析與未來展望

6.1 風險評估

技術風險:

  • 智能合約漏洞
  • 底層區塊鏈風險

監管風險:

  • 代幣化證券監管框架不確定性
  • 跨境復雜性

市場風險:

  • 流動性依賴單一合作夥伴
  • 復雜對手方鏈條帶來的交易對手風險
  • 底層資產市場風險

6.2 合規與DeFi可組合性之間的權衡

BUIDL通過白名單機制實現合規,但犧牲了與無需許可DeFi協議直接交互的能力,形成"許可制DeFi"生態。這種模式依賴多個受信任中介,與加密貨幣"去信任"精神背道而馳,但契合機構投資者需求。

6.3 BUIDL與機構級RWA產品的演進

未來發展方向:

  • 擴展至更多資產類別
  • 深化DeFi集成
  • 推動RWA代幣化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