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Conflux張元傑:公有鏈是中國Web3未來 去中心化並非Web3全部
Conflux張元傑:公有鏈是中國Web3的未來
作爲國內Web3公有鏈的創業者,Conflux聯合創始人兼COO張元傑認爲,關於中國Web3行業存在很多誤解。
"Web3就是加密貨幣,中國不允許加密貨幣",所以中國沒有Web3。這種言論大行其道,但加密貨幣並不等同於Web3,只是Web3當前應用生態中的一個熱點。張元傑認爲,造成這種認知的原因更多是因爲"加密貨幣這些人在現有的Web3用戶羣裏佔有話語權和主導權"。
而"國內聯盟鏈合規,公有鏈不合規"的說法在他看來更是一大誤解,"並沒有任何政策說公有鏈技術在國內是被禁止的。國家監管部門給這個領域留了一些摸着石頭過河的口子和機會,這也是我們在國內可以正常做事的原因。"至於聯盟鏈的大行其道,他覺得這完全是Web2.0時代的互聯網大公司試圖搶奪區塊鏈話語權的行爲,因爲**"聯盟鏈就是一個僞裝版的中心化數據庫,代表了落後的技術,是過去互聯網數據孤島、數據門閥的延續。"**
對於現在的數字藏品熱、混亂的加密貨幣市場和DeFi行業,張元傑認爲,這些都不能代表真正的Web3,"Web3真正的樣子還沒有被呈現出來,目前只有理念和底層哲學的東西,還根本沒有落地。"
本文要點:
當下的互聯網,大企業壟斷數據,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流量成本越來越貴,個人數據被幾家大公司瓜分,互聯網創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整個行業陷入了僵局。我認爲Web3其實是有機會的。
如果還沒有千萬級日活甚至上億日活的應用出現,我認爲Web3的時代就還沒有到來,Web3的理念也沒有被真正地闡述。
言必稱代幣和代幣經濟學的人,其實都是鑽到錢眼裏了,已經對人類最本質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在乎了,也不再圍繞用戶的需求出發,而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如何快速創造財富和收獲財富上。
整個區塊鏈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去中心化從來沒有存在過,更多是一個去信任化的過程。
認爲聯盟鏈合規,而公有鏈是違規的,這種理解其實是沒有認真解讀國家的法律,而錯把互聯網大廠的一些輿論上的宣傳當作國家法律法規的一種誤解。
Web3如果想要走向主流,走向更多的互聯網用戶,就需要在地球上尋找一塊安身立命之所,需要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和國情。
Web3只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技術組件,不是全部,不要本末倒置。
01、國內公有鏈生態現狀
Conflux主要提供什麼服務,最近的發展怎麼樣?
Conflux是一個公有鏈,也就是Web3的底層基礎設施,大家可以認爲它是一個去信任化的分布式帳本,主要用來做數字資產的發行。2018年Conflux的開發理論確立,經過2年研發後上線,目前運行了2年多,沒有出現過一次的停網,也順利完成了幾次硬分叉。
Conflux主要聚焦於國內的Web3生態,目前已經有超過800萬的數字藏品在Conflux發行,超過300萬的獨立用戶,服務了超過300個品牌IP,孵化了超過70家分散在數字藏品、Web3以及基礎設施賽道的企業。
去年央行發文清退數字貨幣的交易後,隨着政策的明確,創業能做的事情也明確了,再加上數字藏品這兩年的火熱,很多企業開始了Web3領域的嘗試,這也是今年我們的生態有比較快發展的原因。
Conflux上有哪些有趣的案例和應用?
前段時間周傑倫發行的元宇宙盲盒,盲盒中還有一首此前從未發行過的單曲《紐約地鐵》。盲盒很受歡迎,而且還上了微博熱搜,這是數字資產走向大衆平民的一個典型案例。
麥當勞中國通過Conflux發行了面向內部員工的數字藏品;解放日報將歷年頭版的隨機組合,做成了數字藏品,免費贈送給讀者。奈雪的茶在去年做了數字人預售卡,並且也把數字藏品放在了Conflux上,三天內預售卡銷售額接近2億人民幣。
此外還有一些汽車品牌、體育品牌以及二次元品牌的合作,比如福特野馬、秦時明月等,都做了一些Web3的嘗試。
國內基於公有鏈的應用生態現在處於什麼階段?
數字藏品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不過整個市場在收縮狀態,很多企業在積極探索如何把數字藏品和營銷、社交以及衆創經濟結合在一起。
舉一個營銷相關的案例,在Conflux上孵化的數字藏品應用淘派,他們推出了一套頭像系列的數字藏品系列"烤仔的朋友",這個品牌和法國的一家小衆時尚品牌合作聯名設計的服裝登上了上海時裝周,還被買手看中要訂貨線下銷售。那麼持有這個服裝上頭像的用戶就會自動獲得IP銷售的分紅。另外,當服裝生產出來後,所有頭像持有人都自動成爲了加盟商,並且分成比其他人要高。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小程序去參與分銷。因爲是全款預付,他們可以直接獲得提成。之後廠商會根據訂單生產服裝,這就是典型的C2M模式(Customer-to-Manufactory),零庫存、100%預付款,而且利用了去中心化的營銷理念,和線下實物結合也符合國內所說的"以虛促實"的經濟趨勢。
和社交結合的玩法也有,比如有些企業的玩法:持有NFT就可以進用戶羣,賣掉後就自動退羣;持有NFT可以發起提案和投票等,把數字藏品變成加入組織的門票或者工牌。也可以和線下活動結合,作爲社區的通行證。
也有不少企業想把數據資產放在Conflux上,比如《黑神話:悟空》就把遊戲道具的3D模型作爲數字資產進行了公開售賣。
還有就是衆創內容的創作,目前還沒看到很好的案例,不過像開心麻花、萬萬沒想到這樣的IP品牌已經和Conflux生態裏的企業合作,嘗試吸引更多創業者參與到他們的創作者經濟中。創作者經濟在整個互聯網都是非常大的一環,比如音樂版權現在基本被QQ和網易雲音樂壟斷,長尾的音樂制作人很難獲得收益,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通過NFT和區塊鏈的理念來解決?這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
當時加入Conflux的原因是?看到了Web3的哪些價值?
Web3的概念最早是以太坊創始人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的,但是這個詞真正流行和大規模普及,其實是因爲今年美國對於數字貨幣進行的一場聽證會,在會上很多加密貨幣支持者提出了Web3的概念。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個人除了讀和寫之外,還擁有自己的數據產權。
2018年我加入這個行業的時候,還沒有這個主張,這也不是大家關注的主題。當時在傳統金融機構工作,一直覺得自己的才能沒能完全施展,好朋友龍凡教授說想做一個公有鏈項目。對於這個創業機會我還是蠻珍惜的,但是當時很多臭名昭著的ICO(代幣發行)都是從公有鏈上出來的,整個行業對於區塊鏈也喪失了信心,還是有些糾結。
最終決定創業,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開放式金融,或者叫去中心化金融Defi本身和我的金融背景是高度相關的,我對這件事也非常感興趣。
當時也慢慢意識到,當中心化企業或者Web2.0企業的服務器數據變成公有的數據標籤之後,這些數據可以被任何一個第三方或者中立開發者去獲取和分析,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開發出無窮多的、沒有門檻、無需準入的互聯網服務給到用戶。用戶可以將他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價值最大化,而不再被某一家公司所獨有。
這種Web3的理念讓我堅信行業其實是有未來的,也絕對代表了先進的技術方向,再之後,大家主張Web3的時候也把這個概念闡述得更清楚了。
當下的互聯網,大企業壟斷數據,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流量成本越來越貴,個人數據被幾家大公司瓜分,互聯網創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整個行業陷入了僵局。我認爲Web3其實是有機會的,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
聽說早期融資的時候不是很順利,資本當時主要猶豫的點是?
2018年,Web3的概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當時正好是區塊鏈熊市的開始,各種ICO濫發的階段,大家對於區塊鏈行業的認知就是詐騙行業。雖然知道區塊鏈技術是先進性的代表,但是能夠落地在什麼場景,沒有人知道,而且那時候還沒有DeFi等生態場景。
而且我在向投資人講述的時候,講述的也不是Web3的邏輯,而是什麼區塊鏈滴滴、區塊鏈美團等共享經濟和支付網絡的概念,投資人對這件事本身有很大的質疑,我們自己作爲基礎設施商,對於未來生態會走向什麼方向也沒有信心。
其次是因爲ICO詐騙狂潮這件事讓技術的先進性蒙塵,投資需要付出很高的輿論成本,也導致資本對於投資Web3比較謹慎。
也正因爲如此,我們很感謝姚期智老師,他願意出面爲我們背書,才有了後續資本的進入。
02、加密貨幣和代幣經濟學不等於Web3
感覺大家對於Web3還沒有形成共識,如何理解Web3以及其中的價值?
首先,雖然Web3的理念被提出來了,但是Web3真正什麼樣還沒有被呈現出來,目前只有理念和底層哲學的東西,還根本沒有落地。
很多人說國內的大叔大媽不是Web3用戶,那我就很好奇到底誰是Web3用戶了,幣圈炒幣的用戶是Web3用戶嗎?有人肯定說不是,他們是炒幣的;很多人說是區塊鏈的用戶,現在區塊鏈上最大的應用OpenSea的日活是3萬左右,這些人就是我們要服務的Web3用戶嗎?我們做的事情就是爲這3萬人打造應用?這跟我心目中的Web3還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把Facebook、騰訊、阿裏、Instagram等這些app的幾億用戶說成是Web2的用戶,區塊鏈的用戶是Web3用戶的話,潛在目標用戶也就3萬人,即使加上幣圈的用戶可能也就100萬人。那我覺得Web3這個行業太小了,根本不值得這麼多人如此熱情的投入。我們也不好意思說這就是第三代互聯網,我覺得這是目前很多創業者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誤區,而且已經形成了嚴重的鄙視鏈,認爲"潤"出去的用戶、鏈上的用戶、已經接受了私鑰和助記詞的用戶才是Web3的用戶。
目前Web3的出圈才剛開始,像《Axie Infinity》和《StepN》這些遊戲做了一些嘗試,可能因爲經濟模型或者參與用戶與經濟模型博弈的結果,導致它們的破圈作用沒能持續。在它們的高光時期,用戶可能在一百萬左右,這也遠遠沒有達到我心目中的Web3用戶的量級。如果還沒有千萬級日活甚至上億日活的應用出現,我認爲Web3的時代就還沒有到來,Web3的理念也沒有被真正地闡述。
提到Web3就是代幣經濟學,但是它們並不是一回事。
Web3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