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從國泰君安獲港加密牌照看香港加密市場的機遇與限制
這兩天,國內券商海外公司獲得香港加密資產交易牌照的新聞在國內和香港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熱度之高還帶動了港股和A股相關公司股票的大漲。
引起轟動的是國泰海通旗下的國泰君安國際正式獲批允許在香港提供加密資產交易的服務。這是中資券商中第一個拿牌的公司。
和那些我們熟知的合規中資背景交易所(比如HashKey)不同,這家公司是券商出身。券商獲得加密牌照是對原有業務的擴展,這增加了業務的想象空間;另外“國泰君安”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這則新聞的背後是不是意味着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開始松動?
對此我的看法還是偏謹慎的。
無論是此前對穩定幣相關公司的炒作還是對這則新聞的炒作,在我看來更多的是樂觀情緒的釋放和對未來期望的拔高。
人們樂觀和期望香港基於世界自由港的地位能夠在全球加密生態中佔有一席之地,能夠吸引全球的參與者。
香港如果要在全球加密生態中競爭,它的直接對手就是美國。而現在的美國無論在監管還是在用戶體量上都優於香港。
在監管上,美國的監管政策明顯要比香港寬松得多,並且加密生態的基礎設施也要好得多。
在用戶體量上,美國國內的用戶就足夠支撐想象力夠大的應用場景,而香港依托的肯定不是本地的用戶體量。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能努力的就只有吸引潛在的用戶體量---我認爲這是上述樂觀和期望的根本。
而這種樂觀和期望最核心的投射羣體是有14億體量的中國大陸。
但中國大陸在外匯管制方面的約束很難真正釋放這種期望中的紅利。
前幾天,國內開通了大陸和香港銀行間的直接跨境轉帳。這被很多媒體炒作爲管制“松”了。其實這只是轉帳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跨境轉帳的額度並沒有變化。
前兩年,大陸居民去匯豐銀行可以直接在線下申請帳戶並且可以當天拿到港卡,但現在線下申請已經叫停,似乎只能線上申請並且不可能當天拿到港卡。
從這些細節就能看出外匯管制並沒有放松。
另外,香港的加密交易一直以來都非常嚴格,對帳戶持有者身分的審查一直沒有放松。
比如合規交易所中最知名的HashKey至今都只允許香港居民、永久居民以及在海外有合法身分的大陸居民申請帳戶。
再比如,大陸居民即使申請到港卡,用香港銀行提供的資產交易服務,對加密資產的交易也是有嚴格限制的。
這方面的管制現在看不到松動的跡象,未來一段時間我估計也不會松動。
在外匯管制和身分審查沒有變化,大陸14億的體量就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當然,這並不是說香港的這些政策沒有用,它肯定有用,並且肯定能對相關金融機構的業務擴展和延伸有很大的幫助。但這種作用和效果和想象中能夠徹底激發出的作用和效果是有很大差距的。這種落差總讓人感到遺憾。
另外,當看到地球另一邊的國家正在這個賽道上狂奔,而近在眼前的自由港卻總感覺束手束腳時,內心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意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