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3000萬紀念】曬出我的Gate時刻,解鎖限量好禮!
Gate用戶突破3000萬!這不僅是數字,更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還記得第一次開通帳號的激動,搶購成功的喜悅,或陪伴你的Gate週邊嗎?
📸 參與 #我的Gate时刻# ,在Gate廣場曬出你的故事,一起見證下一個3000萬!
✅ 參與方式:
1️⃣ 帶話題 #我的Gate时刻# ,發布包含Gate元素的照片或視頻
2️⃣ 搭配你的Gate故事、祝福或感言更佳
3️⃣ 分享至Twitter(X)可參與瀏覽量前10額外獎勵
推特回鏈請填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2
🎁 獨家獎勵:
🏆 創意大獎(3名):Gate × F1紅牛聯名賽車模型一輛
👕 共創紀念獎(10名): 國際米蘭同款球員衛衣
🥇 參與獎(50名):Gate 品牌抱枕
📣 分享獎(10名):Twitter前10瀏覽量,送Gate × 國米小夜燈!
*海外用戶紅牛聯名賽車折合爲 $200 合約體驗券,國米同款球衣折合爲 $50 合約體驗券,國米小夜燈折合爲 $30 合約體驗券,品牌抱枕折合爲 $20 合約體驗券發放
🧠 創意提示:不限元素內容風格,曬圖帶有如Gate logo、Gate色彩、週邊產品、GT圖案、活動紀念品、活動現場圖等均可參與!
活動截止於7月25日 24:00 UTC+8
3
區塊鏈熱潮下的理性思考:技術應用與投機風險並存
區塊鏈熱潮下的冷思考
2018年初,一位知名投資人在某投資羣中呼籲企業家們全力投入區塊鏈領域的言論引發熱議,在社交媒體上廣爲傳播。事實上,早在此前的一次演講中,這位投資人就曾強調區塊鏈技術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作爲老牌互聯網企業的迅雷率先將區塊鏈技術付諸實踐。2017年年中,迅雷推出了一款名爲玩客雲的設備,旨在通過用戶貢獻閒置帶寬資源來擴充公司的內容分發網路。用戶可以獲得名爲"玩客幣"的虛擬資產作爲回報。迅雷高管曾表示,玩客幣更類似於積分系統,主要用於公司內部服務,而非交易目的。
然而,這個原本旨在降低帶寬成本的舉措卻意外引發了市場熱捧。玩客雲設備的價格在二手市場上被炒至原價數倍,玩客幣的價值也大幅攀升。恰逢中國監管部門叫停ICO和國內虛擬貨幣交易所,玩客幣因未進行ICO而暫時避開了監管風暴。這一系列事件推動迅雷股價在短短兩個月內從4美元飆升至27美元。
受到迅雷成功的啓發,多家公司紛紛加入區塊鏈概念熱潮。百年老店柯達宣布發行柯達幣,聲稱這是一種基於圖片的加密貨幣,旨在增強攝影師對圖像版權的控制。這一消息使柯達股價在一天內暴漲119%以上。
然而,在區塊鏈概念炒作如火如荼之際,一些公司的大股東卻選擇了趁機減持套現。例如,某科技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在短期內減持了價值近億元的股票。
更有甚者,曾經風光一時的社交網站人人網宣布計劃發行100億枚虛擬貨幣"人人坊",並詳細規劃了代幣分配方案。這一消息一度推動公司股價在兩天內漲近76%。但好景不長,據知情人士透露,監管部門已約談人人網,該項目已確定終止,私募資金正在退還。
2018年1月1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風險提示,點名批評迅雷的"鏈克"項目,認爲其本質是變相ICO。該協會呼籲公衆警惕非法金融活動,必要時向有關部門舉報。這一聲明導致迅雷股價大跌近30%。
盡管區塊鏈概念炒作熱度不減,但真正探索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的嘗試卻鮮爲人知。多家科技巨頭如阿裏巴巴、騰訊、華爲等都在各自領域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從食品供應鏈追溯到電子郵件存證,從商業信任建立到正品鑑別,區塊鏈技術正在各行各業悄然布局。
在金融領域,微衆銀行等機構發起了區塊鏈合作聯盟,涵蓋銀行、基金、證券等多個行業。螞蟻金服、百度金融等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區塊鏈在支付、信貸等領域的應用。360金融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區塊鏈研究中心。
醫療健康領域同樣不甘落後。某大型集團在試點城市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醫療數據,簡化保險理賠流程。國際巨頭如IBM、微軟等也紛紛布局區塊鏈技術,探索其在雲服務、數據存儲等方面的潛力。
然而,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技術門檻高、應用場景有限、盈利模式不明確等問題依然存在。投資機構在評估區塊鏈項目時,更多關注其是否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而非單一業務。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區塊鏈熱潮很大程度上被虛擬貨幣炒作所綁架。許多人對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了解,而是被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暴富神話所吸引。這種現象導致了市場的非理性繁榮,也增加了泡沫破裂的風險。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區塊鏈概念股的暴漲暴跌帶來了巨大的投機機會,但同時也蘊含着高風險。一些經營不善的公司可能利用區塊鏈概念炒作股價,大股東趁機套現。而對於那些真正致力於區塊鏈技術研發的企業來說,當前的熱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歷史表明,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伴隨着泡沫和破滅。區塊鏈技術的未來發展道路仍然漫長,其真正的價值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理性看待區塊鏈技術,警惕投機風險,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