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金融本源的誕生(15 - 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為金融體系的奠定了根基。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滿足遠洋貿易巨額資金需求,首創性地發行股票,將「貿易收益權」進行定價並拆分交易,實現「資產可交易化」,讓一般大眾也能參與遠洋貿易投資,分享其獲利。同期,海上保險興起,商船主透過支付保費將運輸風險轉嫁出去,眾多商船主所繳納的保費匯聚成分散風險的資金池,這成為「風險分散與定價」的早期雛形。在跨國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憑藉稀有性及公認的價值,成為主要結算工具,有效解決不同貨幣體系間的信任與兌換問題。至此,金融系統初步具備三大核心功能:收益獲取(股票投資)、風險對沖(海上保險)、價值結算(貴金屬),三者相互支撐,服務貿易擴張,塑造金融體系的雛形。
白銀貨幣體系與霸權更迭(19 世紀)
19 世紀,清朝憑藉茶葉、絲綢等商品在全球貿易領域占據優勢,驅動大量中國商品出口,吸引全球白銀流入,形成「中國商品 - 全球白銀」的循環,白銀成為全球貿易的主流結算貨幣,實質上是以中國商品實力作為結算媒介的信任錨定。隨跨國貿易規模擴大,股票交易自歐洲拓展至全球,保險服務也由海運延伸至大宗商品運輸,但核心邏輯始終是「為資產定價,為風險兜底」。不過,鴉片戰爭打破了這套循環,英國藉由戰爭掠奪中國白銀,削弱中國貨幣基礎,並憑藉金礦儲備推動「金本位」,重新界定全球結算規則,彰顯國家實力對結算媒介主導權的關鍵影響力。
布雷頓森林體系與美元時代(20 世紀)
1944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全球結算體系從以貴金屬為核心轉變為以「國家信用」為信任基礎,美元一躍成為全球金融的「中樞神經」。此時,股票市場全球化聯動加劇,紐約、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成為關鍵交易樞紐。保險業導入複雜精算模型,衍生品則成為商品價格風險管理利器,金融市場始終圍繞「更精準的資產定價、更高效的風險對沖」不斷優化升級。此一時期的金融體系中,美元主宰結算,股票市場供應資產交易渠道,保險及衍生品專注於風險對沖,三大功能協同推動全球金融體系運作,支撐戰後經濟成長。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國迅速與沙烏地阿拉伯等石油大國達成協議,以石油作為美元錨定新基礎,開啟石油美元時代,美元霸權得以延續。2024 年,沙烏地阿拉伯宣布石油不再僅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石油美元體系逐漸終結,全球貨幣格局正面臨重塑。
現代金融複雜化與本質回歸(21 世紀)
21 世紀,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衍生品、大宗商品期貨、結構型金融商品等工具持續推陳出新,導致市場交易結構及產品設計愈加複雜。這些創新雖提升市場效率、滿足多元需求,然而金融的核心始終鎖定在「收益、風險、結算」三本質。複雜金融工具是傳統金融基本功能在新環境下的延伸與演化——屬於「術」的發展;而「收益、風險、結算」三大核心功能則是「道」的根本,體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底層意義。
DeFi:區塊鏈驅動的去中心化金融
2015 年,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技術突破,為 DeFi 發展注入關鍵動能。智能合約讓金融規則寫入程式碼並自動執行,無需傳統中介機構介入,徹底顛覆金融交易模式。在 DeFi 生態圈,「DeFi 鐵三角」機制發揮核心作用。DeFi 本質上是複製傳統金融的三大功能,藉由區塊鏈技術實現「無中介、全面開放、自動化」,為金融創新注入活水。
CeFi:串聯傳統與去中心化的中心化橋樑
DeFi 優勢在於創新,但面臨技術門檻高及監管不明等阻礙。CeFi 因而興起,作為傳統金融與 DeFi 世界的橋樑與轉換器,發揮關鍵整合作用。
其主要價值在於協助用戶將法定貨幣(如新台幣、美元)和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雙向兌換,使資金能在傳統金融與 DeFi 之間流動無礙;同時簡化 DeFi 操作界面,降低大眾參與門檻,並代為保管用戶資產以確保資安;此外,CeFi 平台在法規許可下也可承接銀行、券商等傳統金融機構的上鏈需求,協助企業探索區塊鏈業務,促進傳統與新興金融深度融合。
TradFi
TradFi 即我們日常接觸的傳統金融服務,包括到銀行存提款、轉帳、證券公司買賣股票與基金,或是買黃金、債券等。
例如:你想匯 1 萬美元給國外朋友,自己無法直接操作,必須透過有跨境服務的銀行代勞。銀行會將新台幣兌換成對方國家貨幣,依規定收取手續費和匯差,再透過 SWIFT 系統國際結算,還需填寫多份表格、層層審查,通常要等上幾天才能入帳,單是手續費就可能扣掉幾百元,全程由銀行負責,如果出問題也僅能找銀行協助。
這就是 TradFi 的模式:不論跨國匯款、買賣股票還是貸款,全都需經由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他們掌握流程和定價,收取費用、承擔責任,用戶無法跳過他們,也因此產生跨境結算效率不彰、成本高昂等問題。此外,多國經貿仰賴美元結算,一旦美元匯率劇烈波動,損失風險全落在用戶自身。
CeFi
CeFi 是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金融平台,扮演傳統金融與區塊鏈世界的橋樑,能提供快速兌換通道,簡化複雜操作,協助不懂技術的用戶輕鬆進場,也為銀行、券商等傳統機構合規開展加密業務。缺點在於現行監管機制仍不完整,平台有最終決定權,有時為追求利潤甚至可能私下挪用用戶資產。
舉例:你想把薪資換成以太坊投資加密理財,自己操作複雜,就可以利用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的 CeFi 平台,先以提款卡儲值新台幣、一鍵轉成以太坊,再利用平台簡化理財功能自動投資,無須研究技術細節,所有流程平台都幫你打理。但同時,你得信任平台不會捲款跑路。
DeFi
DeFi 是利用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實現的「去中心化金融」,沒有銀行、券商等中介,全部自動執行且透明公開,任何熟悉區塊鏈操作的人都能參與。其可降低轉帳、借貸門檻,使服務更快、更省錢,不受地域、資產多寡與身份限制。不過,一般人若要善用 DeFi,得先學會錢包、私鑰管理,且若智能合約有漏洞,遭駭客攻擊將面臨資產損失風險。
例如:你有比特幣想要換以太坊,不必經交易所,可直接用自己的錢包連線 DeFi 平台,設定兌換比,智能合約自動完成兌換,資產直接進入你的錢包。整個過程無人為干預、手續費低、入帳快,但需自己妥善管理錢包金鑰,否則資產遺失後無法追回。
「Trifi」生態的構建基礎
我們提出一個新概念——Trifi(TradFi + CeFi + DeFi 融合體)。傳統金融鏈上遷移,本質就是傳統金融(TradFi)、中心化金融(CeFi)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三者逐步融合與協同,最終孕育出 Trifi 這種新興金融體系。這條路徑彰顯金融產業從割裂走向互通、競爭走向共生的底層進化邏輯,Trifi 正是這一進化過程的關鍵成果。
優勢互補:「Trifi」生態的價值共生邏輯
TradFi、CeFi、DeFi 交融形成 Trifi 生態,核心在於三者優勢相互補強,協同解決傳統金融及單一鏈上金融的盲點,打造具韌性的多元金融體系。
例如:某傳統不動產公司(TradFi 機構)持有價值 1,000 萬美元的商用大樓,透過合規程序將房產拆分並代幣化為「A 代幣」,完成監管備案後,實體資產變成可於區塊鏈流通的數位資產。接續該公司選定加密貨幣交易所(CeFi 平台)作為中介,投資人可經平台以銀行帳戶轉美元換取穩定幣,公司則將 A 代幣存入平台託管帳戶,經平台審核上架交易,投資人可用穩定幣購買 A 代幣,既可留在平台,也能提領到個人區塊鏈錢包。平台同時串接法幣及合規交易,為用戶進入 DeFi 鋪路。持有 A 代幣者能將之轉入 DeFi 借貸協議,由智能合約讀取鏈上資料評價資產價值,允許用戶抵押 A 代幣借出穩定幣,全程無須人工審核,清算皆由智能合約自動完成。DeFi 提供去中心化金融工具,讓傳統不動產也能在鏈上抵押借貸,顯著提升資產資金效率,三者協同完成資產鏈上全流程。
簡言之,TradFi 輸出資本與合規,Cefi 提供資金出入口與管理,Defi 負責技術支撐,攜手共創 Trifi 生態,既能承載巨量傳統資本,又擴大區塊鏈金融創新潛能。
跨國貿易重塑
區塊鏈技術正大幅變革跨國貿易下的結算體系。
以閃電網路為例,這相當於在比特幣網路上加了一條「高速通道」。早期小額跨境匯款,慢又貴。現在閃電網路讓資金幾秒內到帳,手續費大降。中小企業及個人從事全球小型交易,資金運轉更敏捷、成本也大幅減輕,帶動全球小型商機。
大宗商品貿易則有 Layer2 技術運用,這讓交易流程變順,費用又低,還能把油、金屬等大宗商品直接「數位代幣化」。用戶無須傳統開信用狀、傳送運輸文件等繁瑣流程,只要透過智能合約交易,數位代幣一到手,金流就全數結清,效率倍增。
社交與普惠場景創新
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結合支付正成為新趨勢。
現在許多新型態服務將金融與生活緊密結合,例如「鏈上發紅包」、「點對點小額支付」等功能。以往金額小、手續費卻高或受限於單一平台,流程繁雜。如今在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上,以加密貨幣小額轉帳迅速而便宜,無需繁雜程序,也不用怕手續費昂貴。這對沒有銀行帳戶、收入不高的偏遠人口尤其重要,使其能低門檻融入金融系統,參與經濟活動。
國家角色轉變
金額龐大、風險複雜的跨國貿易結算,長期仍由國家把關。國家會透過貨幣政策、監管規範及參與國際金融合作,維護結算穩定與安全。特別是涉及石油、礦產等戰略資源貿易時,國家會嚴格掌握結算貨幣及機制,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利益。
但隨區塊鏈技術普及,中小型跨境結算將逐漸上鏈。政府可制定適合的法規,規範及引導區塊鏈於中小型跨境結算的應用,在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同時,也兼顧監管與創新,進一步提升國際金融競爭力。
美元霸權挑戰
數位貨幣時代,美國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霸權正遭遇強烈衝擊。美國試圖以《GENIUS 法案》等強化對穩定幣監管,維繫美元在鏈上定價權。目前主流穩定幣(如 USDT、USDC)幾乎全鍊結美元,美國嚴格監管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與營運模式,確保與美元緊密關聯,鞏固其核心地位。然而,多極化經濟結構崛起,其他國家積極推廣區域結算,降低對美元的單一依賴。
多極穩定幣體系發展
中國積極推動數位人民幣試點,具可控匿名、雙離線支付等特色,國內場景已覆蓋零售、交通、政務等多領域,未來預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結算發揮關鍵推力,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歐盟亦積極規劃數位貨幣,目標增強歐洲金融體系的話語權、降低美元波動衝擊。這些區域化結算選項將動搖美元在穩定幣領域的壟斷,推動全球金融朝「美元為主、多幣共存」演進,增強整體金融多元彈性。
RWA 代幣化趨勢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是未來金融的關鍵發展方向。美股、私募股權、不動產等傳統金融資產,紛紛鏈上發行代幣,導入 DeFi 生態,成為全新抵押品與交易工具。以美股為例,代幣化後投資人可於 DeFi 平台進行股票代幣的交易與借貸,開拓多元投資路徑,也為上市企業引入新型融資模式。私募股權代幣化有助資產流通,不動產代幣化則有效降低參與門檻,讓更多人共享投資獲利,推進傳統金融與 DeFi 深度融合,為市場注入新動能。
DeFi 2.0 核心目標
DeFi 2.0 力圖複製傳統金融複雜應用場景,打造「鏈上華爾街」新格局。以美股代幣等 RWA 為基礎展開複雜金融業務,如美股代幣借貸與衍生品交易。借助智能合約及區塊鏈,讓傳統複雜產品和交易策略「鏈上化」。投資人可以美股代幣抵押借資,或買入美股代幣期貨、選擇權等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與投機套利,進一步豐富 DeFi 生態金融產品與服務,提升金融效率與市場透明度。
傳統金融機構角色轉變
隨監管政策趨於完善,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資產的接受度持續提高,銀行及資管公司積極參與加密資產,透過投資及戰略合作進軍 DeFi 生態。這些機構帶入龐大資金、專業人才與風控經驗,有助推動加密資產邁向主流。傳統機構亦憑藉品牌與客戶資源推展加密資產投資產品,提升市場認同與流動性,帶來規範經營,助力傳統與新興金融深度融合。
下一波傳統金融鏈上遷移浪潮,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勢將成主流,從不動產、美股到私募股權等大量實體資產將轉為鏈上代幣,成為「有實體擔保的新型山寨幣」,推動「山寨季」興起。以太坊生態憑藉成熟 DeFi 基礎與法規適用性,有望成為 RWA 代幣化核心,智能合約實現資產跨鏈流轉、借貸等創新,爆發點正在於 RWA 與 DeFi 深度結合。
關鍵發展賽道在於 RWA 代幣化、以太坊 DeFi 創新與合規性鏈上交易所(如納斯達克鏈上平台)。未上市企業可經合規流程將私募股權代幣化,在鏈上交易所完成融資,無須傳統 IPO,讓上市門檻顯著降低;同時,TradFi 輸出合規與資產來源,DeFi 提供鏈上技術,實現「套娃」式應用(如 RWA 抵押產生穩定幣,再用穩定幣投資其他代幣化資產),合力推動市場由炒作轉型為「鏈上實體資產金融化」。